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台中市首創實體食物銀行開張 為弱勢送暖


資料來源:今日新聞網/李梅金    台中/2012-08-23

全台首創以便利商店型態經營的實體食物銀行,八月廿三日在台中市第一廣場七樓開張營運。主持揭牌的副市長徐中雄表示,政府資源有限,民間愛心無窮,實體食物銀行結合了眾多民間資源,可以提供受助邊緣戶更多物資選擇,作法更人性,照顧更周延,呼籲更多「大善人」踴躍捐輸,做公益又能抵稅,讓實體食物銀行永續經營。

這家名為「台中市食物銀行綠川店」的實體食物銀行,位在第一廣場C1區七樓,佔地廣達180多坪,委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經辦。廿三日揭牌儀式後,副市長徐中雄,立委林佳龍,紅十字會台中支會會長劉昭惠和受助民眾一起入店參觀,店內排列整齊的貨架上,堆滿林林總總的食品及生活用品,民眾一邊挑選,一邊說:「好像在逛超市哦,方便多了!」他們很感謝市府的貼心照護。

徐副市長稱讚綠川店環境廣敞舒適,物資充裕,方便受助民眾各取所需,是很貼心的服務。他說,預計二年內,大里,豐原和海線地區也將陸續開辦實體食物銀行,讓社會福利在地化。為此呼籲民間企業或倉儲、超市業者,如果有即期或促銷商品,甚至家中有多餘物資者,都請踴躍提供給實體食物銀行,充實庫存。

正積極推動食物銀行立法的立委林佳龍,特別推崇實體食物銀行在台中市首創,是難得的台中經驗,將推廣成為台灣經驗,甚至比全世界各國做的更好。紅十字會台中分會會長劉昭惠更期許,藉由實體食物銀行的創立,讓台灣發展成為「無飢餓國家」。

社會局局長王秀燕說,金融海嘯那年,因為引發失業潮,很多家庭連三餐都吃不飽,經市長指示成立愛心食物銀行,按月發放白米,麵粉和沙拉油等民生物資,讓生活突然陷入困境,不符法定救助的邊緣戶,維持基本溫飽。三年來,食物銀行逐漸擴充,目前全市29個行政區,共設置27個據點,每月第四周周末發放物資,嘉惠近三千戶約上萬弱勢民眾。

只是,行之有年的愛心食物銀行,雖然讓弱勢邊緣戶不致斷炊,但因發放時間固定,對於臨時發生的急難案件,無法及時提供援助。加上統一發放的物資,也無法滿足「特殊需求」民眾,例如洗腎阿公抱怨,收到醬油無福消受。還有吃全素的阿嬤,不能吃魚肉罐頭等等,都讓善意打了折扣,因此才催生實體食物銀行成立,讓受助戶自行入店選取需要物資,是對受助戶更人性,也更尊重的作法。

副局長利坤明指出,這個全台第一的愛心創舉,在沒有政府的預算下,由無到有,全是結合眾多民間資源才能成就。他細數:百餘坪的場地及裝潢費,有人免費贊助。貨架和很多物資由全聯福利社供應;還有阿麵達食品提供一萬多包速食麵,霧峰農工師生響應一人捐一罐善行,連台中地檢署都共襄義舉,捐助認罪協商及緩起訴處分金,每年六百萬元做公益,總之「好心人數不完」,才能促成這椿好事,社會局很感謝。

綠川店開張後,因地利之便,設籍中西區的受助戶先受惠,只要由里長與社工認定後,即按家庭人數發給點數卡,每戶一至三人為1000點,四至六人1500點,七人以上2000點,民眾可以持卡,就近到綠川店選取需要的物資,不再統一發放。其它未設置實體食物銀行的27個行政區,仍採按月發放物資方式。

台中市首創實體食物銀行開張 為弱勢送暖

【延伸閱讀】
林佳龍立院加緊腳步修法 台中實體食物銀行開張

林佳龍:高物價時代 推「食物銀行」為弱勢送暖!

Global Foodbanking Network, GFN

【法源依據】

社會救助法
第11條  
生活扶助以現金給付為原則。但因實際需要,得委託適當之社會救助機構、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家庭予以收容。前項現金給付,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並得依收入差別訂定等級;直轄市
主管機關並應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