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從回應需要到創造「想要」,社區發展文化創意商品再思考

花蓮鳳林文史工作協會「花手巾植物染工坊」的小吊飾作品≠商品
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帶領小朋友進行柿染的過程,
拿得走的作品,跟永遠放在心裡的笑容
資料來源:臺灣社區通/林崇偉/2011-10-12

這是一個系列專欄的第五篇,筆者嘗試用消費者親身參與觀察的角度,記述一個家庭旅遊的記憶遊客對參與社區文創旅遊的心得和反思,試著用眼睛、用耳朵、用舌頭、用身體,以及更重要的,用「心靈感受」,談談對臺灣社區文創產業發展的觀察和討論。誠摯邀請讀者與為社區文創產業而努力的朋友們跟著筆者這篇遊記般的文章,一起思考我們所共同努力著的社區文創產業,到底能為土地、歷史、文化、社區、民眾與消費者創造怎樣的「服務」與「價值」。

「作品」≠「商品」,看似一個字的置換,但其中卻包含了很多面向的思考和操作。在我幾年來投身地方社區與文創產業相關輔導和研究的經驗裡,我想,這是一個很共通的核心問題。我們經常高舉著歷史文化傳承與社會公平正義的大旗,卻不肯認真地思考作品對消費者的意義和價值,這樣總是以自我感覺良好的觀點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其實是大有問題的!

我必須要說:輔導中高齡、或是弱勢族群還是身心障礙者做出一堆五彩繽紛漂亮的(印染)作品,充滿了教育意義和熱心助人的快樂,真是令人心情愉快,尤其是拿來裝飾滿一整間的屋子,還有厚厚地疊在自己的面前,真是超有成就感的!但問題是,如果從商業經營的角度來看,每個商家最希望的,其實是自己的倉庫空空如也吧!為何?因為,最好一整個賣完啦,不但沒有囤貨積壓成本的問題,更代表所發展的商品熱賣,這才是天堂吧?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有地方的伙伴糾正我說:老師,這樣就不對了,因為,我們這是只看不賣的精品ㄟ,是大師級的唷!拜託,這位大哥,這樣想的話,那LV早就掛啦,這不是「精品」的意思好嗎?講起來,「精品」最終的目的是「要在受到消費者的熱烈喜愛在供不應求的狀況下而被高價賣出去」,真的不是像神明放在那裡供人瞻仰膜拜。在這其中,如何設計出熱賣的商品,我想認真的瞭解消費者的需求肯定是最重要的一步!

有關瞭解消費者需求,我經常舉的一個例子是:維骨力不是藥品,也不是補品,完全就是炫耀性商品或心理治療商品。因為,因為我們都太忙,太少回家,太少打電話給父母,太少陪伴父母。所以,一罐兩三千或更貴的藥品,就好比我們在臉書上對朋友的動態按個讚一樣,成為我們填補心裡愧疚感的方式,在偶而撥空回家拿給父母時,自己能有片刻的自我感覺良好,而父母也只好(我曾親眼目睹過)指著桌上一罐罐的藥品,逞強地跟親友炫耀我兒女友多孝順,藥多得我都吃不完,你要不要也拿一點回家吃?

同樣的道理,以我自己為例,帶著太太和孩子來到鳳林的花手巾植物染工坊,旅遊作為一種手段與過程,我所追求的目的和意義當然是為了跟家人的相處。要買印染精品,不會是在鳳林,應該是在新光三越?那麼,我們到底會想要什麼呢?是繁複的印染過程和冗長工藝解說?還是能夠跟太太與孩子一起完成一個有紀念意義、日常生活也用得上的小東西呢?

很可能,是跟太太一起按照客家傳統,為兩個小孩做出一個上面有他們名字的保暖小肚兜/吐奶小手帕/專屬小襪襪/花布小包巾/還是傳統又舒適保證不含化學染料的寶寶揹巾?最好上面還印染著小朋友的名字?又或是印染「日時好養餵、闇時好好睏」(有過小朋友的,就知道這對父母來講是多大的祝福和上天的恩賜!)?

又或是能讓小朋友用印染來印上小腳印?或是小手印,作為孩子成長里程碑的重要紀念?製作的過程,最好還能夠為我們拍上快樂的印染好照片,帶回家做紀念?因為手上有染料不方便,為何爸爸不能參與一起做,而總是只能在旁邊拍照,將來照片裡都沒有我?

這些,都不是很困難的技術與產品,只要能夠用「將心比心」的態度,認真地思考消費者的需求,真正設計出消費者「想要」不是「需要」的服務,我想,這就一定能夠讓每個爸爸媽媽為了心肝寶貝,心甘情願地掏錢買單!

再強調一次,是創造「想要」而不是迎合「需要」!其實,若從整個人一生的思考來看,我們並沒有什麼真正需要的東西,一切都是想要,您說是嗎?我想,這絕對是關鍵中的關鍵,敬請期待最終回,對於臺灣社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討論和思考的一些小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