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產業必須與居民的生活機能相結合,才能發展出自我特色。 |
本文發表於「社區營造十年研討會」,由社區營造學會編輯整理。社區產業既然標舉「產業」,無可避免與營利有關,而營利則牽涉到利益分配,若處理不當,往往造成分裂,這也使得社區產業作為社造的一個面向,彷彿帶了一點原罪。究竟我們應該怎麼思考社區產業?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本文試圖提供一個觀點。
大家都在談「社造十年」,若社區營造要往下一個十年前進,仍然需要有新的刺激與激盪。而「社區產業」的發展或許將是未來社區營造的重要操作方向之一。
社區產業的定義
「社區產業」和「社區營造」之間的分界是虛線,並沒有硬性劃分,兩者對於「造人」的精神都是一樣的。首先從定義開始,「社區產業」的精神是社區居民運用在地資源,透過居民參與、在地認同及集體經營的模式,共同創造新的社區共存共榮的模式。其內涵特色是加入許多的文化元素與一些創意,但也不能只著眼生產面向的思考,而是要「人、文、地、產、景」五大要素共同架構,一體成形。
地方經濟與公共利益
另外有關發展「地方經濟」議題,對應的是全球化的大量生產。所謂的「地方經濟」包涵的意涵可能是「邊陲的」,相對應的是「核心的」;可能是「弱勢的」,對應的是財團和資本家;也可能是「手工的」,對應的是「機械化的」。因此要創造社區福祉,便需建立「社區回饋機制」,它可能是公共造產,也可以是文化活動,如此方可將生產者和販賣者的個別經濟利益,轉化延伸為具有社區公共性的利益。
很多「社區產業」的問題在於營利之後的利益分配,如果處理不當,往往會使「社區產業」走向失敗。如何透過整合資源在競爭的市場經濟上找到一條生路,這些可能包括社區合作社、策略聯盟、社區創投等,不單是指純粹的資金支持,而是讓社區找到一條比較沒有內部爭議的路,將是未來「社區產業」重要的課題。
其次,社區要清楚自已想做什麼,社區若要和大規模量產的產業競爭,居民必須要對生活方式做選擇,因為量產是資本家的拿手本事,社區若要從事量產競賽,勢必要花加倍的心力建立大規模的生產線去對抗。然而社區產業必須和居民的生活機能相結合,不能和居民的生活需求或節奏脫節,因此社區產業必然與大規模量產的工廠生產線有相當差異。因此,運用具有在地特色的小眾文化去抗衡大量生產製造出來的大眾流行文化,也就成為社區產業不得不走的道路,所以在社區參與和建立共識部分,就是社區營造的第一個環節,在社區產業的發展中才會相形重要。
生產者即使用者
社區產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環境和人,也意味著社區產業發展和生活要結合,居民同時是生產者也是使用者。意思是社區產品不止具有商品價值,它的背後要有在地使用價值/文化(即生活)來支撐,譬如種茶的村落要習於泡茶待客、客家美食可以賣是因為在地客家人飲食文化的累積,要行銷原住民編織品必須部落居民日常生活(或至少祭典儀式)使用它……。因此,讓社區產品和生活使用價值結合是很重要的一個工作,幫社區寫故事和講故事就變成很重要的生產技巧。每個社區營造後的地區就是一個風水寶地。我們要了解現在是「有人斯有財」的境界,現在已經不再是「有土斯有財」的時代了。所以要先建立居民的自信和尊嚴才能對外行銷產品,要先建立在地文化認同,才能爭取消費者的認同。
社區行銷
社區要賣什麼?社區產業第二環節的合作,就是同業串連、異業結盟與跨業整合。「社區產業」賣給顧客的特殊價值在於獨特的回憶,從社區參與階段開始形象的塑造,透過「體驗型消費」產生回憶,最後產生文化認同,才有可能發生再消費,也就是提升回客率。因此,社區產業的發展不能僅著眼於市場經濟的短暫競爭,更是一種文化競合的長遠工程。
關於「社區產業」已經有太多想像,如何落實想像,既兼顧社區生計也傳承社區文化,將是新社造十年的重要任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