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繽紛的階梯,有如范特喜對城市的熱情。 |
穿衣是一門藝術, Undertow舊衣櫥讓你穿出新與舊的創意火花。 |
沉寂已久的演武場整修後,已成為台中知名的文化場域。 |
市役所頂樓的圓頂造型,外觀優雅內部構造複雜, 沒有用一根釘子的設計,吸引不少建築系的學生前來朝聖。 |
放送局放送音樂、放送故事,還放送了城市幸福。 |
這幾年,行走在都市巷弄間,總在不經意間發現又一棟老建築翻新了,每一間老房子都有它獨特的故事,這些曾經伴隨著台中成長的「老鄰居」,在歷史的滄桑中重新被定義,卻不失既有的容顏,成為街坊間最受歡迎的「新朋友」。
老舊街區 再創新活力
一棟老屋,到一排老屋,巷子裡的舊勢力,卻創造出驚人的新價值。范特喜以社造精神打造老舊街區,開創庶民生活的巷弄文化,
更將微創精神發揚到極致,讓年輕人夢想成真。
范特喜微創文化 草悟道內的幸福氛圍
一個城市的進步,不在於蓋了多少豪宅,而是能創造多少幸福的氛圍。」范特喜微創文化總監史奈普這麼說。
一直以來,台中被封為創意之都,許多人在這個都市創造夢想、完成夢想。一年半前,「范特喜1號店」顛覆性地在雅虎拍賣網上「拍賣」,花了600元刊登費,拍賣的物件是「出租房子」,這個創新的作法,居然成功地租出了七間小店舖,奠定了范特喜團隊微創文化的方向。
現在,范特喜已經擁有8號店,幫助了30個小型創業者完成他們的夢想;同時,有建築背景的團隊以社區營造的方式在勤美誠品、草悟道旁的老舊住宅巷弄內,從第一間老房子改造到第七間,打造出一條專屬庶民生活藝術的小巷弄。
聚集理念相同的文創人
支持這個夢想得以實現的聯合空間總經理鍾俊彥笑稱:「身為一個營造業者,我只會拆房子和蓋房子。」起初只是自己在美村路一段117巷買了第一間老房子,原本只想隔成套房出租,但史奈普堅持,要讓有心創業的年輕人可以花最少的成本創業,還要設法讓這個城市更加有文化深度,於是,范特喜1號店的實驗計劃動工,沒想到,一開始就欲罷不能,一年多來,他懷著許多人的夢想為巷弄奔走,巷弄裡的老房子也回饋了許多感人的小故事。
史奈普運用在台北「學學文創」的上課經驗,規劃出范特喜的展店計劃,為了支撐台灣的原創力,希望在范特喜可以達到30%的原創產業與70%的大眾商品共存共榮,沒想到,現在范特喜的整體原創店達到45%,遠遠超出預期目標。
當初以社區造街方式營造街廓,就是希望和巷弄內的原住戶一起生活,不打亂居民既有的生活模式,原始住戶一樣可以在巷弄裡曬衣聊天,完全不受干擾。范特喜不但主動負責巷弄的清潔,規範開關店舖的時間,統一提供合適的音樂,公共區域也不能隨意產生噪音,友善的態度,使得鄰里和睦。
由於1號店風評極佳,當時又正好遇上微創商店不敵逢甲商圈租金高漲的逃難潮,許多逢甲的原創小店紛紛自動找上門來,小型店舖供不應求,於是2號店接著開張,並加入了營運經理張瑞圓和設計師張瑞鴻兩位生力軍,弟弟張瑞鴻負責重新裝修老房子,姊姊張瑞圓負責整體營運。
與一般房東不同的是,想要加入范特喜的成員需要的不只是房租,還要有相同的理念,進駐者必須提出創業企劃,通過審核才得以加入。史奈普表示,「記憶的延續、綠色的覺醒、創作的熱愛與夢想的加乘這四大元素,一直是范特喜不變的核心精神。」
「人的故事成就城市的歷史。」基本上,范特喜改造老房子時,希望保留住房子的原始樣貌,這是一種記憶的延續,老房子自然會訴說他的故事,誠如鍾俊彥所言,一個人的外貌即使變了,但輪廓永遠還在,總是可以找得出蛛絲馬跡。
從小在台北長大的鍾俊彥選擇落腳台中,被稱作異鄉遊子的他說,一個人如果住在這個城市,卻不認識這個城市,才會被稱為異鄉遊子,而他已經在美村路一段117巷內找到一種小時候生活過的青田街、麗水街的幸福小氛圍,而且決定要繼續更深入認識這個城市。
鍾俊彥下一步將建置網路平台,同時計劃要將美村路、英才路、民生路、台灣大道這區街廓的老廟宇與老樹以口述歷史的方式記錄下來,出版一本當地的散步地圖。而已經成立的育成中心,未來也將逐步與台中地區的學校合作開課,開闢交流和學習的空間。
一年多來,范特喜已經小有知名度,甚至有百貨業者邀約進櫃,但范特喜堅持留在巷弄,因為,范特喜想要傳達的是一種庶民的生活藝術,離開巷弄,范特喜便不是范特喜了。踏著范特喜1號店的彩色格子階梯愉悅地登上二樓,仰望天空,人生的風景將更繽紛多采。
117巷日記 老房子裡的新生命
幸福產業1 貓與好人
范特喜5號店裡有家專賣泰迪熊的「貓與好人」,女主人陳加恩是位政治系的學生,原本的夢想是要追隨台中市長胡志強的腳步當一位稱職的外交官,然後競選女市長。
一切的改變要從卡通影片《我們這一家》說起,大二那年,陳加恩迷上《我們這一家》裡的卡通人物花橘子,花橘子酷愛泰迪熊,連帶也讓她迷戀上泰迪熊。從小喜歡手工藝的她,動手縫製了第一隻手作泰迪熊,進而興起網路販售的念頭。
不久,她休學成立泰迪熊工作室,並以微薄的資金創業,從網路販售,從一隻泰迪熊,到兩隻、三隻……七年來,每一隻泰迪熊都是她親手縫製的,每一隻泰迪熊都扮演著撫慰人心的角色,她更加明瞭,這就是她要做的事。
常常有人問陳加恩:「怎麼會政治系讀一讀不念跑去做泰迪熊?」她總是說:「如果做泰迪熊也能帶給別人幸福,那麼也算為台灣社會邁向幸福助一臂之力。」
結婚後定居台中,開始有了需要給泰迪熊一個家的感覺,於是,她開始尋找店面,在友人推薦下來到微型創業的天堂范特喜,但這裡已經「客滿」,范特喜總監史奈普被她想要做的「好」事感動、記得她的需求,今年3月,機會來了,泰迪熊果真有個家了。
回首來時路,從小就喜歡動手做東西的她總是可以在手作裡找到幸福快樂。國小時,媽媽買了本編織書,啟動了她的手作歲月,從編織到鈎針毛線,總是能讓她掙得不少零用錢,媽媽就曾說:「我的女兒從不用伸手要零用錢,她自己總會生出錢來。」
有了實體店舖,可以直接聆聽顧客的需要,看到走進門的顧客歡喜滿足地拎著禮物離開,就是陳加恩幸福快樂的最大泉源。回到初心,貓與好人的出現,讓117巷又多了個溫馨的所在。
幸福產業2 Undertow舊衣櫥
「如果流行是潮流、是順流,那舊衣櫥也許就是逆流。」店名Undertow(逆流)舊衣櫥,透露出兩位學工業設計的女生想要顛覆的概念。
小鮭跟可樂是大學同學,念的是工業設計學系,因為彼此欣賞對方的作品,對於各自的創造力感到驚奇,從欣賞到合作,兩人經常玩票性地合作,把自己實驗性質的創作小物,如趕集般地拿到夜市、創意市集,甚至攻入音樂祭試水溫。
畢業後,兩人各自在職場打拼了一段時間,後來,可樂到尼泊爾當國際志工,留下對工作產生疑惑的小鮭獨自一人在台灣。但這段國際之旅似乎讓可樂有了新想法,回到台灣,可樂對小鮭說:「我們開店吧!」從不曾懷疑對方的兩人,一拍即合,著手開店大計。
有感於世人盲目地追求流行,遺忘了事物最美的本質,反倒被流行主導了心和眼,她們一定要告訴大家這件事的重要性,決定從一般人最容易接觸的衣服開始著手。
雖然不是服裝設計師,但她們相信設計共同的本源都是「美感」,而美感是互通的,所以才會有建築師跨足珠寶設計,也有畫家搖身變成服裝設計師。這兩位新人類有志一同的喜歡舊東西,更懷念舊時代做事的紮實態度,對市面上粗製濫造的成衣感到抱歉難過。
於是,她們找到帶有復古元素的布料製作新衣服,或挖寶到老奶奶時代的舊衣裳,重新設計拆裝,就如老屋重建一般地加以改頭換面後,卻仍看得見記憶中舊時代的美好。
一件隔壁老奶奶壓箱的花布衣,與留美回來的王大哥不穿的牛仔襯衫,兩件衣服會碰撞出如何的火花?每件老衣服訴說一個老故事,把兩件舊衣服合而為一變成一件新衣服,兩個老故事開創出更多新故事。
聯合空間總經理鍾俊彥的母親一次從台北來到台中,走進范特喜3號店Undertow舊衣櫥,看到自己年代的老東西,彷彿回到了少女時期,開心興奮地不停分享當年的故事。
在新新人類逐漸遺忘古訓的今天,在台中的一條小巷弄內,看見了兩個女生的執著與勇氣,更看見人生逆流而上、飲水思源不變的傳統價值。
歷史建物 風華依舊在
一棟老屋,如果歷史夠久,意義夠深,即稱為「歷史建物」,被交付重要使命;倘若老屋無人聞問,歷史終將成為歷史,灰飛湮滅,曾有的風華也不再被記憶。
於是,有心人進入了這些歷史建物,活化了既有的空間,重新賦予歷史建物新生命。
台中刑務所演武場 活化歷史空間的典範
這天,一群香港青松國小的學童來到台中刑務所演武場,他們多半是第一次到台灣,沒有選擇一般的熱門景點,反倒花了大半天的時間體驗「禮、樂、射、御、書、數」,帶隊的校長梁卓賢說,香港不太有地方可以學習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孩子們在此獲益良多。
歷史建築台中刑務所演武場興建於西元1924年,是台中現今僅存的武德殿(日治時期專為警察練武的場所),原為日治時期司獄官、警演練柔道與劍道的訓練場,為全木造建築,昭和12年(西元1937年)改建為水泥磚造。
西元1945年,台中刑務所成為台中監獄,演武場(日治時期專為獄司官練武的場所)的功能不再,只能充當宿舍使用;民國81年,台中監獄遷移至大肚山上,演武場變成大陸撤退部隊後代家眷的暫住之所,直到民國93年才被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物。可惜好景不常,兩年後的
一場大火,讓演武場將近九十年的歷史幾乎全毀,所幸台中市政府於民國99年底將其修復,這棟歷史建築才得以新生。
不過,重修後的演武場空有硬體,來參觀的民眾走馬看花,並未留下深刻印象。民國100年底,道禾教育基金會受托經營管理後,在此設立道禾六藝文化館,頓時,沉寂多年的演武場突然間活了起來。道禾六藝文化館主任曾靜鎂表示,道禾重新詮釋《周禮》記載的六藝文化
,發展出茶道、劍道、弓道、圍棋、書道及古琴的「新六藝」,並將演武場區分為「惟和」、「心行」、「傳習」及「大樹下劇場」四大區域。
現在,來到演武場,主場地惟和館看得到傳統劍道習課過程,而在傳習館後院,弓箭老師蔡明川正在指導學生們拉弓箭的入門法則;一邊長廊內的心行館裡,茶藝老師陳玉婷教導著學生們有關傳統的茶道文化。而老榕樹下的大樹下劇場,則不定期舉辦展演活動。
導覽的志工們費力地解說著演武場的歷史與建築,炎炎夏日,在蟬鳴聲中為民眾上了一課:主體惟和館是「和洋折衝磚造」建築,屋頂采「入母屋」式的寺院形式,正門頂部鑲有「武」字鬼瓦,地下室裡一樣大有玄機,設計有通風口、格柵等日式建築元素,並且為練習柔道
增加彈力的彈簧結構……
心行館原為獄警習武術後的休憩俱樂部,採用台灣傳統的編竹夾泥牆,高架地板是一般生活起居的地方。一旁庭園內的心型池為中國草書文字,據說為彰顯日本帝國主義效忠之意,又有幫助屋主延年益壽的說法,在台北北投溫泉博物館和陽明山草山行館裡都可見到。
空間,有了人的進駐,時間,便不再停滯。道禾六藝文化館的誕生,活化了這座歷史建築,也讓更多國際友人看見台中的歷史風華。
台中市役所 小而美的官衙建築
簡單來說,台中市役所就是日治時代的台中市政府。台中市役所的建築華麗為當時之冠,成為台中古跡級的歷史建築代表,融合各類建築風格,頂樓的木構圓頂造型,則是許多建築系學生的朝聖之地。
台中市役所歷經五大時期歷史沿革,從西元1911年台中廳公共埤圳聯合事務所的成立,到西元1920年成為台中市的行政官署台中市役所,增建三樓樓板,並加蓋圓形的樓塔,一年之後完工。
民國91年7月登錄為歷史建築,民國94年,這棟官署建築正式開放成為大眾藝文空間,由文化局大墩文化中心負責管理,歷年來展出法國雕塑大師羅丹、老頑童劉其偉、楊啟東等各大名家作品,以及大大小小的藝術展出,是許多民眾觀展的好去處。
來到市役所,除了參觀畫展,還要細細品味建築空間,市役所的建築風格受到日本辰野式、法國巴洛克以及古典三大風格影響,很難純然界定。辰野風強調街角處理,市役所建築主入口設計在街角,建築兩翼向後延伸;轉角高聳的入口及木構圓頂造型深具古典風格;入口立面則仿希臘神廟標準作法的列柱式門廊。最特別的是,為增加結構穩定設計左右一方一圓的雙柱,立面灰泥飾面與古希臘愛奧尼克式神廟作法相近,整體裝飾風格呈現巴洛克風情。
進入室內,踩著嘎嘎作響的木造樓梯拾級登頂,仰望難得一見的木造圓頂建築,複雜的結構一覽無遺。據說,這些木構完全以卡榫接頭,沒用半根釘子,繁複的設計與結構,完美呈現出匠藝之巧與歲月洗禮後的韻致。
台中放送局 放送幸福光影的所在
台中市電台街1號,顧名思義,專屬放送局。全台絕無僅有的電台街,空間裡依稀還迴盪著台語老歌《懷念的播音員》的旋律……
台灣開始有廣播,肇於日人為紀念「台灣始政30週年」,台灣總督府於西元1925年實驗性的在台北播音十天,並在全台16個地點設置受信機,之後,台北放送局成立,開啟台灣廣播放送的歲月,但因中南部收聽品質不佳,才分別在中南部設置放送局。
台中放送局於西元1935年啟用,光復後,由中央廣播公司接收,成為中廣台中台,直至民國87年由台中市政府收回後,開放為市民藝文休閒活動的空間,先後委託大千廣播電台及「有情門」傢俱經營管理。
整棟建築物的設計典雅精緻,空間規劃特別考慮通風采光,處處有窗,優遊其間身心舒暢。而今穿梭在有情門的傢俱陳設中,戶外投射進入室內的光影隨著窗欞形成陰影而移動位置,形成有趣的幾何線條圖形,別有一番韻味。
民國91年在進行測繪及破壞檢測時,工作人員意外地在指揮室的屋頂天花板發現日治時期台灣建築營建過程「上棟祭」時所留下的「棟札(棟簽)」,這項發現,更增加了放送局的歷史地位。根據史料記載,棟札有如建築物的身份證,是日人在上梁儀式中,由神社神官與業主共同釘掛的木牌,記載著神官請來的神祉與工事名稱、上梁年月日、業主、設計者等,是判定日式建築身世的重要根據。
老建築,除了緬懷、追憶,還可以重生。這裡不管曾是義大利餐廳或廣播文物館,到今天承接的傢俱業者回歸到建築物本身的主體性,打通封閉的空間,也為建築物打通任督二脈,讓民眾看得見八十年歲月的累積。「雖然你跟我每日在空中相會,因為你溫柔甜蜜的聲音可愛,彼日使我忍不住為你來心迷醉……」在台語老歌《懷念的播音員》的樂音中,放送局找到了自己。
千姿百媚老房子 尋找隔壁鄰居的歲月與感動
一棟老屋,到一排老屋,巷子裡的舊勢力,卻創造出驚人的新價值。范特喜以社造精神打造老舊街區,開創庶民生活的巷弄文化,
更將微創精神發揚到極致,讓年輕人夢想成真。
范特喜微創文化 草悟道內的幸福氛圍
一個城市的進步,不在於蓋了多少豪宅,而是能創造多少幸福的氛圍。」范特喜微創文化總監史奈普這麼說。
一直以來,台中被封為創意之都,許多人在這個都市創造夢想、完成夢想。一年半前,「范特喜1號店」顛覆性地在雅虎拍賣網上「拍賣」,花了600元刊登費,拍賣的物件是「出租房子」,這個創新的作法,居然成功地租出了七間小店舖,奠定了范特喜團隊微創文化的方向。
現在,范特喜已經擁有8號店,幫助了30個小型創業者完成他們的夢想;同時,有建築背景的團隊以社區營造的方式在勤美誠品、草悟道旁的老舊住宅巷弄內,從第一間老房子改造到第七間,打造出一條專屬庶民生活藝術的小巷弄。
聚集理念相同的文創人
支持這個夢想得以實現的聯合空間總經理鍾俊彥笑稱:「身為一個營造業者,我只會拆房子和蓋房子。」起初只是自己在美村路一段117巷買了第一間老房子,原本只想隔成套房出租,但史奈普堅持,要讓有心創業的年輕人可以花最少的成本創業,還要設法讓這個城市更加有文化深度,於是,范特喜1號店的實驗計劃動工,沒想到,一開始就欲罷不能,一年多來,他懷著許多人的夢想為巷弄奔走,巷弄裡的老房子也回饋了許多感人的小故事。
史奈普運用在台北「學學文創」的上課經驗,規劃出范特喜的展店計劃,為了支撐台灣的原創力,希望在范特喜可以達到30%的原創產業與70%的大眾商品共存共榮,沒想到,現在范特喜的整體原創店達到45%,遠遠超出預期目標。
當初以社區造街方式營造街廓,就是希望和巷弄內的原住戶一起生活,不打亂居民既有的生活模式,原始住戶一樣可以在巷弄裡曬衣聊天,完全不受干擾。范特喜不但主動負責巷弄的清潔,規範開關店舖的時間,統一提供合適的音樂,公共區域也不能隨意產生噪音,友善的態度,使得鄰里和睦。
由於1號店風評極佳,當時又正好遇上微創商店不敵逢甲商圈租金高漲的逃難潮,許多逢甲的原創小店紛紛自動找上門來,小型店舖供不應求,於是2號店接著開張,並加入了營運經理張瑞圓和設計師張瑞鴻兩位生力軍,弟弟張瑞鴻負責重新裝修老房子,姊姊張瑞圓負責整體營運。
與一般房東不同的是,想要加入范特喜的成員需要的不只是房租,還要有相同的理念,進駐者必須提出創業企劃,通過審核才得以加入。史奈普表示,「記憶的延續、綠色的覺醒、創作的熱愛與夢想的加乘這四大元素,一直是范特喜不變的核心精神。」
「人的故事成就城市的歷史。」基本上,范特喜改造老房子時,希望保留住房子的原始樣貌,這是一種記憶的延續,老房子自然會訴說他的故事,誠如鍾俊彥所言,一個人的外貌即使變了,但輪廓永遠還在,總是可以找得出蛛絲馬跡。
從小在台北長大的鍾俊彥選擇落腳台中,被稱作異鄉遊子的他說,一個人如果住在這個城市,卻不認識這個城市,才會被稱為異鄉遊子,而他已經在美村路一段117巷內找到一種小時候生活過的青田街、麗水街的幸福小氛圍,而且決定要繼續更深入認識這個城市。
鍾俊彥下一步將建置網路平台,同時計劃要將美村路、英才路、民生路、台灣大道這區街廓的老廟宇與老樹以口述歷史的方式記錄下來,出版一本當地的散步地圖。而已經成立的育成中心,未來也將逐步與台中地區的學校合作開課,開闢交流和學習的空間。
一年多來,范特喜已經小有知名度,甚至有百貨業者邀約進櫃,但范特喜堅持留在巷弄,因為,范特喜想要傳達的是一種庶民的生活藝術,離開巷弄,范特喜便不是范特喜了。踏著范特喜1號店的彩色格子階梯愉悅地登上二樓,仰望天空,人生的風景將更繽紛多采。
117巷日記 老房子裡的新生命
幸福產業1 貓與好人
范特喜5號店裡有家專賣泰迪熊的「貓與好人」,女主人陳加恩是位政治系的學生,原本的夢想是要追隨台中市長胡志強的腳步當一位稱職的外交官,然後競選女市長。
一切的改變要從卡通影片《我們這一家》說起,大二那年,陳加恩迷上《我們這一家》裡的卡通人物花橘子,花橘子酷愛泰迪熊,連帶也讓她迷戀上泰迪熊。從小喜歡手工藝的她,動手縫製了第一隻手作泰迪熊,進而興起網路販售的念頭。
不久,她休學成立泰迪熊工作室,並以微薄的資金創業,從網路販售,從一隻泰迪熊,到兩隻、三隻……七年來,每一隻泰迪熊都是她親手縫製的,每一隻泰迪熊都扮演著撫慰人心的角色,她更加明瞭,這就是她要做的事。
常常有人問陳加恩:「怎麼會政治系讀一讀不念跑去做泰迪熊?」她總是說:「如果做泰迪熊也能帶給別人幸福,那麼也算為台灣社會邁向幸福助一臂之力。」
結婚後定居台中,開始有了需要給泰迪熊一個家的感覺,於是,她開始尋找店面,在友人推薦下來到微型創業的天堂范特喜,但這裡已經「客滿」,范特喜總監史奈普被她想要做的「好」事感動、記得她的需求,今年3月,機會來了,泰迪熊果真有個家了。
回首來時路,從小就喜歡動手做東西的她總是可以在手作裡找到幸福快樂。國小時,媽媽買了本編織書,啟動了她的手作歲月,從編織到鈎針毛線,總是能讓她掙得不少零用錢,媽媽就曾說:「我的女兒從不用伸手要零用錢,她自己總會生出錢來。」
有了實體店舖,可以直接聆聽顧客的需要,看到走進門的顧客歡喜滿足地拎著禮物離開,就是陳加恩幸福快樂的最大泉源。回到初心,貓與好人的出現,讓117巷又多了個溫馨的所在。
幸福產業2 Undertow舊衣櫥
「如果流行是潮流、是順流,那舊衣櫥也許就是逆流。」店名Undertow(逆流)舊衣櫥,透露出兩位學工業設計的女生想要顛覆的概念。
小鮭跟可樂是大學同學,念的是工業設計學系,因為彼此欣賞對方的作品,對於各自的創造力感到驚奇,從欣賞到合作,兩人經常玩票性地合作,把自己實驗性質的創作小物,如趕集般地拿到夜市、創意市集,甚至攻入音樂祭試水溫。
畢業後,兩人各自在職場打拼了一段時間,後來,可樂到尼泊爾當國際志工,留下對工作產生疑惑的小鮭獨自一人在台灣。但這段國際之旅似乎讓可樂有了新想法,回到台灣,可樂對小鮭說:「我們開店吧!」從不曾懷疑對方的兩人,一拍即合,著手開店大計。
有感於世人盲目地追求流行,遺忘了事物最美的本質,反倒被流行主導了心和眼,她們一定要告訴大家這件事的重要性,決定從一般人最容易接觸的衣服開始著手。
雖然不是服裝設計師,但她們相信設計共同的本源都是「美感」,而美感是互通的,所以才會有建築師跨足珠寶設計,也有畫家搖身變成服裝設計師。這兩位新人類有志一同的喜歡舊東西,更懷念舊時代做事的紮實態度,對市面上粗製濫造的成衣感到抱歉難過。
於是,她們找到帶有復古元素的布料製作新衣服,或挖寶到老奶奶時代的舊衣裳,重新設計拆裝,就如老屋重建一般地加以改頭換面後,卻仍看得見記憶中舊時代的美好。
一件隔壁老奶奶壓箱的花布衣,與留美回來的王大哥不穿的牛仔襯衫,兩件衣服會碰撞出如何的火花?每件老衣服訴說一個老故事,把兩件舊衣服合而為一變成一件新衣服,兩個老故事開創出更多新故事。
聯合空間總經理鍾俊彥的母親一次從台北來到台中,走進范特喜3號店Undertow舊衣櫥,看到自己年代的老東西,彷彿回到了少女時期,開心興奮地不停分享當年的故事。
在新新人類逐漸遺忘古訓的今天,在台中的一條小巷弄內,看見了兩個女生的執著與勇氣,更看見人生逆流而上、飲水思源不變的傳統價值。
歷史建物 風華依舊在
一棟老屋,如果歷史夠久,意義夠深,即稱為「歷史建物」,被交付重要使命;倘若老屋無人聞問,歷史終將成為歷史,灰飛湮滅,曾有的風華也不再被記憶。
於是,有心人進入了這些歷史建物,活化了既有的空間,重新賦予歷史建物新生命。
台中刑務所演武場 活化歷史空間的典範
這天,一群香港青松國小的學童來到台中刑務所演武場,他們多半是第一次到台灣,沒有選擇一般的熱門景點,反倒花了大半天的時間體驗「禮、樂、射、御、書、數」,帶隊的校長梁卓賢說,香港不太有地方可以學習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孩子們在此獲益良多。
歷史建築台中刑務所演武場興建於西元1924年,是台中現今僅存的武德殿(日治時期專為警察練武的場所),原為日治時期司獄官、警演練柔道與劍道的訓練場,為全木造建築,昭和12年(西元1937年)改建為水泥磚造。
西元1945年,台中刑務所成為台中監獄,演武場(日治時期專為獄司官練武的場所)的功能不再,只能充當宿舍使用;民國81年,台中監獄遷移至大肚山上,演武場變成大陸撤退部隊後代家眷的暫住之所,直到民國93年才被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物。可惜好景不常,兩年後的
一場大火,讓演武場將近九十年的歷史幾乎全毀,所幸台中市政府於民國99年底將其修復,這棟歷史建築才得以新生。
不過,重修後的演武場空有硬體,來參觀的民眾走馬看花,並未留下深刻印象。民國100年底,道禾教育基金會受托經營管理後,在此設立道禾六藝文化館,頓時,沉寂多年的演武場突然間活了起來。道禾六藝文化館主任曾靜鎂表示,道禾重新詮釋《周禮》記載的六藝文化
,發展出茶道、劍道、弓道、圍棋、書道及古琴的「新六藝」,並將演武場區分為「惟和」、「心行」、「傳習」及「大樹下劇場」四大區域。
現在,來到演武場,主場地惟和館看得到傳統劍道習課過程,而在傳習館後院,弓箭老師蔡明川正在指導學生們拉弓箭的入門法則;一邊長廊內的心行館裡,茶藝老師陳玉婷教導著學生們有關傳統的茶道文化。而老榕樹下的大樹下劇場,則不定期舉辦展演活動。
導覽的志工們費力地解說著演武場的歷史與建築,炎炎夏日,在蟬鳴聲中為民眾上了一課:主體惟和館是「和洋折衝磚造」建築,屋頂采「入母屋」式的寺院形式,正門頂部鑲有「武」字鬼瓦,地下室裡一樣大有玄機,設計有通風口、格柵等日式建築元素,並且為練習柔道
增加彈力的彈簧結構……
心行館原為獄警習武術後的休憩俱樂部,採用台灣傳統的編竹夾泥牆,高架地板是一般生活起居的地方。一旁庭園內的心型池為中國草書文字,據說為彰顯日本帝國主義效忠之意,又有幫助屋主延年益壽的說法,在台北北投溫泉博物館和陽明山草山行館裡都可見到。
空間,有了人的進駐,時間,便不再停滯。道禾六藝文化館的誕生,活化了這座歷史建築,也讓更多國際友人看見台中的歷史風華。
台中市役所 小而美的官衙建築
簡單來說,台中市役所就是日治時代的台中市政府。台中市役所的建築華麗為當時之冠,成為台中古跡級的歷史建築代表,融合各類建築風格,頂樓的木構圓頂造型,則是許多建築系學生的朝聖之地。
台中市役所歷經五大時期歷史沿革,從西元1911年台中廳公共埤圳聯合事務所的成立,到西元1920年成為台中市的行政官署台中市役所,增建三樓樓板,並加蓋圓形的樓塔,一年之後完工。
民國91年7月登錄為歷史建築,民國94年,這棟官署建築正式開放成為大眾藝文空間,由文化局大墩文化中心負責管理,歷年來展出法國雕塑大師羅丹、老頑童劉其偉、楊啟東等各大名家作品,以及大大小小的藝術展出,是許多民眾觀展的好去處。
來到市役所,除了參觀畫展,還要細細品味建築空間,市役所的建築風格受到日本辰野式、法國巴洛克以及古典三大風格影響,很難純然界定。辰野風強調街角處理,市役所建築主入口設計在街角,建築兩翼向後延伸;轉角高聳的入口及木構圓頂造型深具古典風格;入口立面則仿希臘神廟標準作法的列柱式門廊。最特別的是,為增加結構穩定設計左右一方一圓的雙柱,立面灰泥飾面與古希臘愛奧尼克式神廟作法相近,整體裝飾風格呈現巴洛克風情。
進入室內,踩著嘎嘎作響的木造樓梯拾級登頂,仰望難得一見的木造圓頂建築,複雜的結構一覽無遺。據說,這些木構完全以卡榫接頭,沒用半根釘子,繁複的設計與結構,完美呈現出匠藝之巧與歲月洗禮後的韻致。
台中放送局 放送幸福光影的所在
台中市電台街1號,顧名思義,專屬放送局。全台絕無僅有的電台街,空間裡依稀還迴盪著台語老歌《懷念的播音員》的旋律……
台灣開始有廣播,肇於日人為紀念「台灣始政30週年」,台灣總督府於西元1925年實驗性的在台北播音十天,並在全台16個地點設置受信機,之後,台北放送局成立,開啟台灣廣播放送的歲月,但因中南部收聽品質不佳,才分別在中南部設置放送局。
台中放送局於西元1935年啟用,光復後,由中央廣播公司接收,成為中廣台中台,直至民國87年由台中市政府收回後,開放為市民藝文休閒活動的空間,先後委託大千廣播電台及「有情門」傢俱經營管理。
整棟建築物的設計典雅精緻,空間規劃特別考慮通風采光,處處有窗,優遊其間身心舒暢。而今穿梭在有情門的傢俱陳設中,戶外投射進入室內的光影隨著窗欞形成陰影而移動位置,形成有趣的幾何線條圖形,別有一番韻味。
民國91年在進行測繪及破壞檢測時,工作人員意外地在指揮室的屋頂天花板發現日治時期台灣建築營建過程「上棟祭」時所留下的「棟札(棟簽)」,這項發現,更增加了放送局的歷史地位。根據史料記載,棟札有如建築物的身份證,是日人在上梁儀式中,由神社神官與業主共同釘掛的木牌,記載著神官請來的神祉與工事名稱、上梁年月日、業主、設計者等,是判定日式建築身世的重要根據。
老建築,除了緬懷、追憶,還可以重生。這裡不管曾是義大利餐廳或廣播文物館,到今天承接的傢俱業者回歸到建築物本身的主體性,打通封閉的空間,也為建築物打通任督二脈,讓民眾看得見八十年歲月的累積。「雖然你跟我每日在空中相會,因為你溫柔甜蜜的聲音可愛,彼日使我忍不住為你來心迷醉……」在台語老歌《懷念的播音員》的樂音中,放送局找到了自己。
千姿百媚老房子 尋找隔壁鄰居的歲月與感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