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山洞裡的夜市?

資料來源:《 明周娛樂》2011年第118期/陳培瑋    文/2011-05-26


當夕陽西下,夜幕低垂,夜市裡一盞盞昏黃的小燈,照映在鍋中大火快炒的料理,在人聲鼎沸、摩肩接踵下,這一夜正準備熱鬧登場

當夕陽西下,夜幕低垂,夜市裡一盞盞昏黃的小燈,照映在鍋中大火快炒的料理,在人聲鼎沸、摩肩接踵下,這一夜正準備熱鬧登場。但試著想像,這個場景若出現在大樓的地下室,「夜」市似乎已不再重要了。

夜市是很多人的記憶,尤其是小吃,它雖然不是餐館精緻的料理,但它卻能填飽庶民的肚子,長長的一條街道,要熱的有熱的,要冷的有冷的,幾個銅板就可輕鬆解決一餐,這樣的夜市發展少說50年,多則有上百年的歷史,從過去為人詬病的城市毒瘤,漸漸演變成為城市觀光重要指標。

日前宅神朱學恒發表了一篇〈崩壞的士林夜市〉,痛陳士林夜市東西難吃,這番論述即引來各方對夜市的探討。或許朱學恒是番好意,但語意也稍嫌重了些,畢竟東西好不好吃有時候是主觀的,同時在市場機制的運作下,難吃的東西更是難以在夜市裡生存,同時,對於會逛夜市的庶民,小吃雖然是很重要,但夜市裡的熱鬧氛圍,想必才是吸引人的地方。

夜市氛圍,這是重點。在夜市裡,人們可自由自在的邊走、邊逛、邊吃,沒有餐館的拘謹,更沒有所謂的用餐禮儀,你可邊交談、邊吃東西,只要你喜歡,短褲、拖鞋隨你穿,在夜市裡更可以從第一攤品嘗到最後一攤,無拘無束,這就是夜市的氛圍,沒有這個FU,就稱不上是夜市了。

記不記得建成圓環,今年已是高齡105歲了?那裡的小吃是很多台北人的記憶,但在民國82年及88年兩次大火後,92年台北市政府將原址興建成為一座玻璃帷幕美食文化館之後,這種市集小吃的氛圍不再了,人潮不再了,記憶似乎停止了,前些時更傳出建成圓環經營者與委外餐廳因糾紛而結束營業,這個事件告訴了我們,縱使是重金打造的玻璃帷幕空調房,亦難追回桌邊、板凳、電風扇的那種夜市記憶,更讓懷念建成圓環小吃的台北人情何以堪。

建成圓環就似夜市走進了山洞裡,白晝與黑夜似乎沒那麼重要,反正就是將攤販趕進山洞裡,死活由自己,而這樣活生生的例子,士林夜市即將在今年的11月底重新上演。

再2年,士林夜市即將百歲了,台北市政府準備在年底將目前的「士林臨時市場」遷至過去原址改建的大樓,雖說台北市政府貼心的在原址1樓打造成為觀光夜市的外觀,但令人狐疑的是,士林夜市的重點小吃竟然要設置在該大樓的地下室,此舉不僅引來小吃攤商的反彈,更讓外界質疑此舉是否會讓士林夜市成為建成圓環的翻版。

馬英九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成就」了建成圓環,讓高齡105歲的建成圓環荒廢在那,任憑台北人悼念,而現任的台北市長郝龍斌更是有樣學樣的要將士林夜市丟進地下室。試想一下:夜市在地下室,那與地下美食街有何不同?提供的不過就是吃,那夜市的FU呢?真的不敢想,年底若士林夜市小吃走進山洞裡,2年後的士林夜市百歲誕辰,恐怕只能在記憶裡慶祝了。

山洞裡的夜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