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劉克襄:看不見的高鐵麵包

【聯合報╱劉克襄(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2011.06.16

六月初,搭高鐵南下,因來不及用餐,決定上車後再買便當充飢。甫坐定,跟手推車的服務員詢問,才恍然驚覺,高鐵便當已經下市,換成三種口味的麵包了。

我買了一個鄉村裸麥,慢慢咀嚼。此時,整個車廂溢滿台鐵便當的味道,不免有些悵然。我清楚深知,高鐵便當的結束,主因是競爭不過台鐵。但高鐵便當這三年的販售,其實有它非常正面的時代意義,只可惜早夭了。

此話怎麼說呢?很少便當像高鐵便當那麼內歛的。

假如你買過即知,不管是哪一種,送到你手上時,固定保持一點溫熱。打開後,香味不會四溢,彷彿只適合輕嚼慢嚥。便當有此層次,那是對其他旅客的尊重,一如打手機的輕聲細語。

再說它的主食清楚分明,充滿日式的極簡風味。副菜少油少鹽,不會出現雜亂、泛出油光的內容。南北兩家空廚掌廚,製作都比飛機上的好吃很多。

高鐵推出此一便當時,車廂上還大力推出保護北極熊、南極企鵝等節能減碳的廣告,鼓勵大家多搭高鐵。我大膽揣測,當初規劃此一便當的內涵,應該不僅是針對旅客的性質,還包括對高鐵的未來想像,因而有此一前瞻性的清淡食材。

它嘗試帶來新的旅行飲食革命,只是失敗了,一如更早時的高鐵輕食。除了購買不便、數量不多等等因由,一百廿元的價位,想必是讓旅客卻步的主因。

旅客們仍心向台鐵便當,其實也透露,大家還無法在旅途上,接受高單價的食材,不管有無環保或食品衛生的理念。這不單單是高鐵的挫敗,它的消失意味著,台灣繼續處於不景氣狀態。我們仍陷於生活可能貧窮的壓力,缺乏調整生活品質的能力。

台鐵繼續販售傳統排骨便當和菜飯便當,再怎麼說都合理。但高鐵不是傳統鐵路,還是得創造自己的食材風格。如果整列車廂都充斥台鐵便當,我有種生活的挫折。

一邊啃著四十五元的麵包,思考著它的內容時,心頭又有了另一個不安。

我想既然有新麵包上市,椅背上,每個月都會更新的高鐵雜誌,應該有介紹吧!三年前便當出現時,每張坐椅前,都有張精心設計的大卡片,分析和推薦這些食材的內涵。

我認真地翻讀,一直翻。終於在最後第二頁的右下角,發現了這三款新上市麵包介紹。版面空間不大,只有聊備一格的小圖文。

這種感覺很不舒服,高鐵不僅棄守便當,似乎連麵包也不太想認真面對。三款麵包口味大致走歐式雜糧風格,繼續以簡單的內涵呈現。後來讀到的推薦文字,大抵上強調扎實的天然口味、絕不含違法的食品添加物。但這樣的敘述一般麵包都有,旅客難以留下深刻印象。

見諸過去高鐵便當的大手筆宣傳,其實麵包應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若是麵包的製作者,說不定還會繼續研發,針對高鐵極欲追求的環保節能理念,以台灣稻米研發新的麵包食材,或者選擇本土小麥做為內容,強調它的在地和新鮮,乃至手工。

當然,在營運繼續虧損下,小小的麵包算什麼。若過度用心經營,說不定會惹來不務正業的譏諷。

只是打開台鐵網站,便當的內容琳琅滿目,早已成為台鐵賺錢的重要來源。高鐵或許可以不朝此面向,但既然是列車上的食物,總該跟自己的風格搭配。一塊麵包的美好,若能跟列車人員的體貼服務搭配,相信是更棒的旅行品質。

如此感性發文,除了向消失的高鐵便當致敬。看到弱勢的高鐵麵包,也想喊聲加油。

【2011/06/16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