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豐原廟東老街 小吃糕餅齊飄香

香火鼎盛的慈濟宮,是促成廟東小吃街興起的推手。
廟東小吃街一入夜就人潮洶湧。

資料來源:《悅讀大臺中》2011年5月號/鍾文萍    撰文&楊智仁    攝影/2011-05-31


豐原廟東老街以美食名滿全臺,街上許多老字號小吃攤、糕餅店,名氣甚至比老街本身更為響亮!

大甲老街因廟而興旺,豐原廟東老街也有著相似的崛起背景;不同的是,後者不以歷史、建築取勝,卻以美食名滿全臺,街上許多老字號小吃攤、糕餅店,名氣甚至比老街本身更為響亮!

臺灣糕餅重要發源地

慈濟宮委員郭銘勳表示,廟東老街其實不是一條街,指的是豐原區中正路167巷周邊的街區,因位於慈濟宮東側而得名。

豐原小吃與糕餅為何特別有名?這得從頭說起。豐原舊名「葫蘆墩」,傳說在今日市中心與下南坑有兩三個小土墩,因形似葫蘆而得名。日治時期因此地物產豐富,便將中國賜給日本的古印璽「豐葦之原、瑞穗之國」取其中「豐原」二字,成為今日地名的由來。大甲溪下游沖積平原附近鄉鎮擁有肥沃的黑土,所產的稻米、蔗糖、小麥、綠豆均是上等原料,形成豐原多元休閒飲食文化的有利條件。

由於製餅原料取得方便,日治時期在豐原設立了麵粉工廠。當時豐原還是中部三大林場木材的集散地,有許多日本人在此工作生根,糕餅業者為吸引日本人上門,紛紛努力開發出各種鹹甜點心,奠定了「餅都」、「糕餅之鄉」的殷實基礎。

廟街變市集

慈濟宮也是豐原美食業的重要推手。地方大廟慈濟宮在清朝雍正年間創建,賣香火、吃食的各類商店、攤商以廟為中心做起營生。郭銘勳說,由於香火鼎盛,信徒絡繹不絕,光復前後,廟埕前已陸續聚集許多攤販擺攤做生意,人潮雜沓、市聲鼎沸,經常妨礙信眾朝拜不說,也侵犯了廟堂的神聖性。因此民國73年,廟方決意擴建,重新鋪設寬闊平坦的廟埕與建立巍峨牌樓,並在廟東側的畸零地闢出22處固定攤位,將攤販遷移至此,讓店家搭棚架屋自成一區。由於人潮集中、生意興隆,絕大多數的店家一租就是數十年,把攤位當作祖傳事業在經營,有「庶民味覺殿堂」之稱,至今依舊是豐原美食特產的大本營,範圍更往外延伸至中正路、府前街一帶,吃食琳琅滿目,是中外遊客必訪的廟街經典市集。

小吃糕餅富含豐饒滋味

從街口大排長龍的菱角酥開始,永芳亭扁食、清水排骨麵、廟東壽司屋、正老牌肉丸、清蒸蝦仁肉圓等,都是不吃可惜的名店,尤其清水排骨麵,更是人氣超旺,是許多人必吃美食。最後再到金樹冰果室喝杯鳳梨汁甜甜嘴,堪稱經典的老街美食行程。口味道地、份量實在,吃得簡單飽足又划算,在這物價飛漲的時代,十分符合小氣食神的算盤。

由於廟東老街與中正路的糕餅街地理位置連為一體,吃完小吃,再轉到中正路的糕餅街嘗嘗糕餅滋味,已是廟東老街之行的延伸玩法。

豐原糕餅從明治13年(西元1900年)人稱「阿水伯」的呂水創立雪花齋開始,接著昭和10年(西元1935年)義華餅行前身的「秋月堂菓子鋪」在豐原火車站成立,民國29年,寶泉餅店第2代老闆遠赴日本學習製作大福麻糬......豐原可以說是臺灣糕餅業發源地。餅店雲集的中正路則有「糕餅街」之稱,六、七家老餅店,近百年來,因應時勢發展出各有所長的產品:雪花餅、鹹蛋糕、冰沙餅、綠豆椪、鳳梨酥、和菓子、媽祖餅等,展現了珍貴的文化記憶與在地豐饒滋味;吃著逛著,豐原百年輝煌時光,彷彿從未消逝。

豐原廟東老街 小吃糕餅齊飄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