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以前,浙江大陳島還是中華民國浙江省臨時政府所在地,這裡的原著居民悉數隨國軍遷移到台灣,現在的大陳居民是之後遷入的。
從浙江省台州市向東航行29海裡,在浩渺的東海碧波中,有座美麗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島嶼,這就是被譽為「東海明珠」的大陳島。 它是由上大陳、下大陳、竹嶼、洋旗、一江山等29個島嶼組成,總面積14.6平方公裡。
大陳島古稱東鎮山或洞正山,公元5世紀中葉,古代台州往朝鮮、日本的商貿船隻皆取道該島。 上大陳島古又稱三女山或三盤山,一說為釋教始祖如來佛的出世之山。 歷史上正式以大陳山為名的,最早見《鄭和航海圖》記載。 明代16世紀中葉,大陳島為海上抗倭戰場之一。 清乾隆年間,浙江沿海居民陸續遷移到大陳,島上居民達萬餘人規模,形成台州灣最繁榮的海上集鎮。
1949年後中華民國國軍在此屯兵,並相繼在島上設立過浙江省政府和大陳地區行署,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 1954年,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率屬僚巡視,在甲午岩觀景處,建有「中正亭」,後來因年久失修毀壞了。 1988年10月,大陳鎮政府在原址重建,改名為「美齡亭」。 1955年隨國軍到台灣的1.4萬多大陳原著居民,現已發展到15萬人左右,在台灣有多處大陳村,在美國等地建有大陳同鄉會,每年都有很多大陳人回島尋根祭祖。 目前島上還隨處可見戰壕、坑道、碉堡。
1955年1月18日,一江山戰役後,駐守大陳島的國軍部隊決定撤離大陳,並把島上1.4萬餘居民悉數帶往台灣。 2月13日,共軍從甲午岩上島,當時島上一片早已人去樓空。 1956年1月,一批又一批浙江青年墾荒隊員從溫州、台州等地來到了大陳島,成為新大陳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