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聯合報╱朱宗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2011.02.10
文創產業是大量仰賴腦力且資源需求相對較少的產業,正是台灣可以與其他國家抗衡或者共存的方式,然而這樣的時機窗口,不會久待,如果我們能在這一波的文創政策推動上,讓台灣的文創產業真正揚起各種蓬勃發展的可能,那麼這個機會就會是台灣的最大契機;但相反的,如果這樣的機會、潮流沒有把握住,台灣會徹底的喪失優勢,很難在以後迎頭趕上。
台灣由於自由民主、教育普及,與國際接軌早,受多元文化影響,孕育出溫暖的人情與旺盛的民間力量,說「人」是台灣最大的資產,一點都不為過。人才是台灣的優勢,過去的不斷累積,培養了許多優秀文創人才,受到國際矚目。雖然文化在政府的施政位階上不高,但在相對條件下,成果出色,可是面對接續人才的培育,以及人才流失的問題,若無妥善規劃,這樣的優勢很快的將成為台灣的挑戰。
當各國都在發展文創,視該產業為帶動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驅動力,我們不能沉湎於文化資源豐富、人才濟濟等「自我感覺良好」的鴕鳥心態。因為針對我們的優秀文創人才外流現象,相關單位常提到說要留才,但沒有體認到問題的嚴重性,也沒有積極作為。另外,我們的人才培育比較集中在高等教育卻不夠扎實,而各種基礎教育體制在鼓勵創意和多元思考的精神則不足,有礙於創新能力的啟發。
近幾年,隨著大陸崛起,許多台灣文創人才外流彼岸,是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具有文化共通性的對岸,挾「一條鞭」政策,以驚人速度及雄厚財力急起直追,傾全力積極投資,延攬人才,建設文化軟硬體,厚植文化實力,鞏固並主導文化話語權,爭取華人文創產業的龍頭地位;這些年來,當其祛除政治因素、社會開放後,現今大陸在藝術文化的影響力和過往已不可同日而語,實不能予以小覷。長此以往,如果我們不慎重因應,台灣究竟還能保有多少優勢,是令人存疑的。
「文化」、「創意」、「產業」若個別看待,是三個完全不同精神與內涵的概念,推動方式不盡相同;聚攏起來也有許多的組合方式和意義。不過簡單的說,先決條件是要有豐富多元的內容,而這滋養內容的源頭則來自文化,接下來才是建構平台,促進供需關係的活絡,但不能僅以能否複製的量產觀念宰制產業的價值與績效,因為文化和教育一樣,主體都是「人」,應該用「投資」的角度來審視和評估。
台灣雖是蕞爾小島,但半個多世紀以來,已發展出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並展現多元文化的融合與自由創新的能力,重點是如何在這個基礎上,將我們閒適的生活態度和品味,藉由一代又一代的文創人才,創造獨特文化魅力,建立有別於以「量」為主的思考模式,而以「質」的風格和包容力彰顯文化競爭力,留住台灣人才。
【2011/02/10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