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台灣生活的東南亞新風味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邱坤良(台北藝術大學教授)/2011-02-09

日前探望熟識多年的老道長,他正在自家道壇主持消災法會,幾十位信眾都是街坊鄰居,以女性居多。道長步罡踏斗,吟誦經懺,並以手勢指示信徒禮拜天尊。香火繚繞、鑼鼓喧天中,有一位皮膚黝黑、濃眉大眼的年輕印尼看護,也跟他人一樣,跟在道長後面或跪或立或叩首,十分有趣。

這位年輕女看護來自雅加達,年不過二十歲,跟一般印尼人一樣信奉回教、不食豬肉。她來台兩年,雇主是位七十多歲、行動不便的老婦人。法會當天,印尼少女把坐在輪椅的主人推來道場,然後煞有其事地下「場」代行消災科儀。她的信仰忌諱拜神明,卻能入境隨俗,在法會中又是持香,又是跪拜。她說是在幫主人做好事,因為主人同樣尊重她的信仰與飲食習慣,允許她每天面對麥加向阿拉敬拜,也沒有強迫她吃豬肉。
台灣近年請外籍看護照顧老弱、病患的情形極為普遍,看護多屬女性,平常住在雇主家裡,全天候待命,工作內容繁雜,料理三餐、照顧病人洗澡如廁、看診、復健…,如今連法會都代行禮儀,可謂無所不包了。其實,何止祈求平安的年老病患有外勞代「拜」,當天主持法會的八二老道長,也有越南看護照顧。老道長做法會時,她在旁看得津津有味,那天棄傭學法,穿起道袍為人消災解厄,也不是天方夜譚。
台灣現有的外籍看護約有十七、八萬人,占外勞總人數之半,不少人來自越南、菲律賓與印尼,外籍看護服侍老弱病患出現在醫院、街頭、公園,已成街景之一。以南松山某個小公園來說,晴天的每日早晚,方圓兩百公尺內的年老住戶由看護伴隨到公園,曬曬太陽、與街坊鄰居共話家常。看護把輪椅推到樹蔭下長條椅邊,然後慢慢地攙扶主人坐到椅子上。有些雇主或因病痛纏身,神情鬱鬱,與街坊比鄰而坐卻相視無言;看護則青春洋溢,一面照顧主人,一面與親友以手機聊天,或與其他人喋喋不休聊個不完。有些看護還一屁股坐在主人輪椅上,跟靜默坐在椅子上的主人形成有趣的對比。她們沒有禁忌,主人也不以為意,多少反映主雇間的互動,而社區住戶的公園聯誼,也更像是外籍看護的party。
台灣社會的東南亞氣味逐漸增加,雇主與外勞之間,有說不完的故事與笑話,有些看護與主人親如一家人,有些則互相提防。雇主虐待、性侵看護;看護偷竊、潛逃的情形時有所聞。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因外勞穿白衣敬拜阿拉,以為見到鬼的雇主,當然就有堅持不拜偶像的看護了。
外勞之外,台灣目前有二十七萬五千多外籍配偶來自中國大陸,十三萬多來自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柬埔寨等國。外配與台灣人結婚,成為新台灣人,也繁衍更多的台灣人。當國中小學生人數普遍下降,外配所生子女則逐年增加,國中小教育生態產生極大的改變。根據教育部九十八學年統計,國中小學生總數比六年前減少三十萬人,但外配所生學齡兒童反而增加十一萬人,占學生總數六.一%。外配及其子女的生活、教養、就學,以及學校課程修訂,都是當前重要的課題。
外勞、外配進入台灣社會,其原鄉文化隨之在台灣傳播,進而落地生根。有些城鎮已形成專賣外勞服飾、雜貨、預付卡與飲食料理的東南亞街。桃園縣因為工業區多,工廠林立,外勞人數高居全台第一,假日的桃園與中壢市區,到處聽得到東南亞腔調的英文與國語,有些公共設施與交通標示已增加泰、越、印尼等國語文,中壢市中平路商圈更讓人如身處東南亞。
一般純樸小鄉村也有了變化,原本耳熟的山東老鄉饅頭豆漿,多了東南亞外配的吆喝聲;本土味十足的地方小吃攤,也常聽到捲舌京片子叫賣著切仔麵、當歸鴨。老台灣人(不論福佬、客家、外省、原住民)對於新台灣人,已經不只是容納、協助他們適應新生活而已,也要從他們的生活元素,欣賞、學習不同的價值體系,豐富台灣多元文化內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